吳錦昌學長 公益型企業新標竿 順發3C愛心不落人後
Wu sunfar
走進位於高雄建國路的順發3C電腦,員工穿著代表希望和朝氣的深藍色制服,在賣場裡熱情的招呼客人。進到九樓辦公室,順發3C量販店的董事長吳錦昌學長,捨棄西裝,和員工一樣穿著深藍色POLO衫,既樸實又簡單,一如順發給社會大眾的感覺,平價卻又給客戶最佳的品質保證。
養雞鋪起家 賣了電腦才懂電腦
吳學長出生在嘉義,父親是台電職員,為了貼補家用也同時經營雞舍。吳學長的童年,常在餵雞和撿雞蛋中度過,長大之後會接觸到電腦,其實也是跟他的父親有關。
民國七零年代,台灣掀起一股電腦風,吳學長的父親看準商機,轉行改賣電腦。而後吳家的兄弟姊妹都分佈在中、南部開店,銷售電腦相關商品。退伍後的吳學長北上光華商場開店,賣了電腦之後才開始懂電腦。遇到內行的客戶,吳學長就向他請教;遇到外行的客戶,吳學長就坦言自己也不懂,每個進店的客人都是他的老師。
民國八十七年,吳學長開始整合散落各地的家族資源,帶順發走向大型賣場。民國九十一年順發正式上櫃,透過低價競爭的方式,在全國激烈的3C市場打下一片天。
追求社會健康 順發轉型公益型企業
民國九十九年,吳學長提出「公益型企業」的概念,順發3C每年將捐出淨利的20%做為公益用途。吳學長在經營順發的過程中,體認到科技不只會為社會帶來進步,同時也為社會製造了許多麻煩。看到種種社會問題之後,他決定開始找方法解決,將順發轉型就是他跨出的第一步。
吳學長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追求健康、幸福、快樂,而自身的健康必須要建構在社會健康之上。因此,他提出了一個「社會幸福提案」,希望以建立公益鏈、推動公益型企業的方式,來解決社會上資源分配不平均的問題。
吳學長說,若台灣20%企業捐出20%淨利,估計每年公益款為672億元,但若全球百大企業都捐出20%淨利,估計每年公益款高達2,110億美金。因此他希望推動公益型企業的概念,讓企業可以回饋社會,為社會做更多事。
承諾消費者 啟動民主消費機制
吳學長公益型企業的概念,提供了「消費也能做公益」的機制,對消費者作出承諾,在順發消費的錢將有一部分作為公益用途。同時,順發也做出了「買貴退差價」的保證,讓消費者不用多花一毛錢也可以作公益。財務百分之百透明公開,也讓順發誠實的面對消費者和競爭對手檢視的眼光。
吳學長希望透過市場機制,讓消費者自己選擇,一旦消費者認同順發的理念,要購買3C產品時就會先考慮順發。透過這樣的方式促使其他企業進入社會貢獻度的競賽,開創公益的賽局。
當他被問到,有沒有想要透過其他方式去說服更多企業加入「公益型企業」的行列?吳學長自信的說:「我們的焦點不在說服企業,我們要說服的是消費者。」他深信,企業應該是要為社會的幸福加分,只有能帶給社會正面影響的企業,最後才有可能存活下來,他也相信當越來越多企業加入這樣的賽局之後,能為社會造成的影響就越來越大。
集中資源 把事情做到最好
根據統計,五年來順發累計的捐款已高達一億三千多萬,約十九萬人受益,帶動了一千八百多萬人次行善消費。吳學長將順發的善款,全力投注在國內的弱勢兒童身上,提供弱勢家庭學童課輔計畫、弱勢家庭學童生活照護、國中小學童生命教育推廣。他認為,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希望順發給予的資源能讓他們脫離貧窮的世代循環。
吳學長的作法獨特,他沒有將善款分散到其他領域,反而是將全部的心力都投注在幫助弱勢兒童上,他說:「社會有許多面向,但唯有專注,把資源集中,才能夠把事情做到最好。」他更希望,將來有越來越多企業加入之後,每個人都選擇自己最關注的議題,將資源集中做最完善的運用,透過企業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好。
成為乾旱大地的第一滴雨 帶動後續的甘霖
吳學長坦承,在推動「公益型企業」這個概念時,也遇到了許多人的質疑,懷疑順發假公益之名,行節稅之實,而轉型之後的順發也還未達到吸引消費者的效益。
但是五年來吳學長透過演講、訪問、出書等等,已經讓更多人知道順發的理念,他也透過時間證明順發不是玩假的,而是會信守承諾的為了社會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五年來,吳學長獲得了許多獎項來肯定他的努力,他說:「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不在於你付出多少,只在於社會因你而獲得多少。」他肯定每個小小的力量,轉型為公益型企業的順發,實為乾旱大地的第一滴雨,由衷希望他能夠帶動後續的甘霖,為社會帶來改變的力量。
後記-慈眉善目的傳教士
社會企業創思社社員及吳錦昌學長,攝於順發「公益牆」前
初見吳學長時,其實不會讓人覺得很有距離感,與其說學長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倒不如說他比較像是一名慈眉善目的「傳教士」,到處傳播「支持公益」的福音給社會大眾,而社會企業創思社的成員正是受感化的信徒,兩方相談甚歡,好不痛快。
在本次採訪之前,我們很榮幸地受學長之邀參與順發公司內部的會議,會議主題是討論如何將公益與行銷相連結,並計劃透過logo設計與拍攝廣告宣傳片,以期達到拓展業務之效。
經歷近兩小時的與會後,社創成員也不禁開始思索像我們這樣尚無一定經濟能力的學子,又能為台灣的弱勢兒童做些什麼呢?也許可以從組織社團著手推廣公益型企業、社會企業的理念;也或許是利用寒暑假讓大學生可以替小朋友進行課輔及課外活動等。
若能一點一滴從小地方開始,積沙成塔,善的力量將可以很大。也期許有這麼一天,台灣消費者的觀念逐步改變後,台灣的企業紛紛跟進學長的理念,加入公益型企業的行列,一起為台灣社會盡一份心力,形成一個善的循環,讓你我的愛心如順發一般,不落人後,甚至領先群雄。
當社會企業遇到公益型企業
目前現在社會企業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這讓社會企業常常面臨的解釋不清楚又模稜兩可的困境。但其實這也是社會企業的一個優點,因為沒有明確的規範,也沒有一定的門檻,因此對很多新創企業或是想轉型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有人可能會想問,是不是只要有想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都可以稱之為社會企業? 我認為我們必須分清楚「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企業」,在訪問順發的時候,學長點醒了我們,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該保障社會安全、環境健康的最低限度,也就是說這是每一家企業都該有的最低道德規範,不該被歌功頌德。
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嚴苛一點的檢視,如果能為社會貢獻、付出更多,超出企業本身就該為社會達到的正面效益的,才符合了社會企業的門檻。所以社會企業的其中一個條件是,當利益和解決社會問題之間出現了衝突,會選擇解決社會問題的才能叫做社會企業。
訪問順發之後,我們都覺得「公益型企業」和「社會企業」其實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吳學長很完善的規劃了加入聯盟的準則和運行方式,也讓我們也體認到若要認真推動社會企業,我們還需要更有組織的運作。
交大友聲 校友專訪 http://alumni-voice.nctu.edu.tw/interview/interviews_2014_468_01.html
文‧邵璦婷/趙文綾 攝影採訪‧社會企業創思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