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企業
吳董事長帶領順發於2010年轉型為「公益型企業」,推動「消費就是做公益」的理念,將消費融入公益,承諾最少捐出20%的盈餘,並保證賣貴退差價,讓消費者不需多花一毛錢就能做公益。用這樣的消費新機制,推動經濟民主,並且把這樣的資源落實在需要被幫助的弱勢學童上,致力改善M型社會所造成的社會結構失衡。
緣起
談起公益型企業理念的緣由,吳錦昌董事長有感於M型化社會的趨勢下,財富越來越集中,低收入家庭與弱勢人口比率不斷攀升,形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由於財富的集中、貧富及資源分配失衡,導致金字塔底層及弱勢族群生存越來越艱困,弱勢家庭孩童無法得到妥善的教育與學習機會,造成學業落後、中輟、甚至混入幫派,造成更多社會問題及資源耗費。
如何有效應用社會資源協助弱勢族群又能源源不斷持續公益?吳董事長率先提出一個簡單且有效的社會公益企業理念,讓消費者在購買需求時,也同時為社會盡一份心力,促使吳董事長決議推動順發轉型成為公益型企業,「我期許我能做到的不只是出錢出力,更重要的是建構可以讓更多人一起參與增進社會福祉的平台或方法。」
於是,吳董事長帶領順發於2010年轉型為「公益型企業」,推動「消費就是做公益」的理念,將消費融入公益,承諾最少捐出20%的盈餘,並保證賣貴退差價,讓消費者不需多花一毛錢就能做公益。用這樣的消費新機制,推動經濟民主,並且把這樣的資源落實在需要被幫助的弱勢學童上,致力改善M型社會所造成的社會結構失衡。
什麼是公益型企業?
緩解M型化社會問題,縮短貧富差距及改善貧窮或不平等之社會問題為目的的解決方案。
一般消費者對於參與公益的認知,大多數皆有「額外再付費」的原始概念,而在公益型企業理念當中,吳董事長提倡「不需要額外多花一毛錢」就能夠做公益的概念,打破原有對於需額外再付費的概念,主張產品、服務及價格內容皆相同的情況下,讓消費產生的公益價值,回饋給需要幫助的人,形成「消費就是做公益」的機制。
公益型企業的推廣,除了提供消費者更便利的公益平台及有效的資源分配並達到專業分工外,同時也希望能夠喚起民眾的「消費民主」意識。吳董事長表示公益型企業所累計的盈餘,透過專業的公益組織,以專業的公益鏈分工方式,有效率的運用善款並執行公益,藉由「消費選擇」讓消費成為實現公益的一種途徑,讓公益型企業成就公益使命與企業經營管理緊密的結合,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未來潮流。
「公益型企業」乃透過事先明文承諾並獲得消費者對「消費就是做公益」的認同與支持,公益型企業將高比例的淨利捐作公益,以對M型社會問題進行改善,公益型企業主要的精神就是消費者用經濟民主的力量,透過公益賽局機制,促使更多的企業轉型為公益型企業,讓企業的競爭走向對社會貢獻度的競爭,進而讓M型社會的問題得以解決。
願景
致力於社會幸福、推動公益,與顧客共創最佳消費經驗,共享成果。
公益沿革
2010
轉型公益型企業
2011
【企業獲獎】 第七屆《遠見》CSR中小企業入圍標竿
2012
【企業獲獎】第十屆十大績優暨潛力企業金炬獎
【個人榮耀】中華民國第35屆創業楷模
2013
【企業獲獎】第九屆《遠見》CSR公益推廣組首獎
【企業獲獎】 教育部教育儲蓄戶金質獎牌
【個人榮耀】第27屆淡江大學「淡江菁英」金鷹獎
【個人榮耀】第十屆高屏南地區傑出經理人獎
【個人榮耀】高雄好人好事代表
2014
成立20 for future公益聯盟
【個人榮耀】高雄市好人好事代表_企業
【個人榮耀】美國德普大學(Deep University)社會公益傑出貢獻獎
2015
【企業獲獎】港澳台灣「公益企業社會貢獻」愛心特別獎
【個人榮耀】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
2019
【個人榮耀】高雄市第二屆十大傑出市民「崇德獎」公益慈善類